鬼子母,古印度叫诃帝利,又称“送子娘娘”。
鬼子母的故乡是中印度,鬼子母的来历有着悠久的传说。
在远古时候,恒河南岸有一座华丽庄严的王舍城。有一年,有一个独角佛出世,王舍城倾城庆贺,专门在芳园召集了一个盛会,向独角佛膜拜。
城里的五百个信徒,带上各样礼品前去赴会。路上他们遇见已怀孕的牧牛女,便邀请她同去芳园拜佛。牧牛女很感荣幸,兴高采烈地跳起舞,唱着歌,走向芳园,结果,不慎小产,胎儿掉了。牧牛女十分悔恨,到了芳园,她卖了乳酪买了五百罗果献给独角佛。当佛走到她身旁时,她顶礼膜拜,并发誓说:“我一定要在来世生于王舍城内,专食幼童小孩,以报今日之辱。”
牧牛女转世后,真地生在了王舍城中一个富翁家,长大后与健陀罗国的半支迦结婚,生养了五百个孩子,家中有钱有势,好不威风。她凭借自己的势强力悍,天天偷吃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弄得全城恐慌不安。有人将鬼子母恶行上告佛祖释迦牟尼,佛祖就将鬼子母最喜欢的小儿子藏了起来。鬼子母找不到儿子,悲呼惨叫,只得向佛求饶。释迦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丢一个怕什么?你吃别人小孩时想过没有,人家只有一两个孩子,丢了该有多悲恸呢?”鬼子母承认自己错了。接着佛祖又授她五戒,使这个专干坏事的恶女弃恶从善,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温良女子、儿童的保护神。以后凡是谁家无子嗣,只要求助于她,她就能保谁家有子孙。因此,民间一些人称她是“送子娘娘”。
1959年10月,在新疆和田民丰县尼雅故城汉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锦缎服饰,其中有一件盖在羊骨木碗上的蓝色蜡染棉织品佛画,尤其引人注目。画的左面是一个完整的半身女像,身后有背光和顶光,裸体装饰着璎珞,双手捧着盛满谷粒的角杯(中亚一带称乳角)。它右下方有龙躯一段,右上方有狮爪狮尾。画面各部分都以醒目对称的黑白相间,质朴严谨,线条浑厚古拙,富有鲜明的装饰意趣和地方色彩。
这是一幅鬼子母的画像。
鬼子母的画像在汉墓中发现,对中国画史和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去,一般认为佛教及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时代,在公元四、五世纪以后,尤其佛教艺术的传入,有人断定不可能早于五世纪初。但这幅发现于丝绸之路边城--尼雅故址的东汉鬼子母印染佛画,推翻了这一认定。这幅出土的鬼子母画像的年代至少在东汉中后期,因为尼雅古城被沙掩埋的时间是四世纪中叶以前,这就明白无误地肯定了佛教艺术在公元三世纪时已传入中国。由此也可证明,早在东汉,不仅佛教已经传入,而且佛教艺术也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鬼子母画像,在绘画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其很高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汉代蜡染工艺的高度成就,可以证明在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中原的棉织印染技术已传入边疆,而且至今图案色泽鲜艳如新,光彩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