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 新浪首页
 作者:关承华
 出版社:新书发布

  第二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1)

分  类:教育

 ·快速搜索

社科 文艺 财经 科技 生活 儿童 教育 期刊 其他 
 
 ·合作出版社

成功梦工场
新浪网友文集
新书发布
清韵书系
榕树下图书
新浪出版合作丛书
新浪电子书下载
 ·特别推荐
 ·详细内容

  “这是一个残酷的调查,记者在发放试卷的时候没有预料到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这样:6成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朋友,9成以上的人不愿意把心里话跟父母说——我们很愿意我们的抽样出了问题。”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也为此发愁,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大人说话?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新京报《孩子的真心话说给谁听》

  “理解万岁”是前几年风靡了一阵子的一句时尚语。在这四个字的启发和影响下,中小学生们,年轻的孩子们时不时发出“老师、家长请理解我们”的呼声;而老师们则在抱怨:“老要求我们理解学生,谁理解我们呀?”父母们更是无奈地叹息:“这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们对他的一片苦心呢?”看看,两代人为了求得对方的理解快打起来了。其实要我说谁都不容易,谁都渴望理解,谁都需要理解。就说学生吧,他们过的是孩子们该过的日子吗?就拿我现在的学生来说,住得离学校最近的每天也得6点半起床,7点半以前必须到校,上午5节课,中午连吃饭带休息应该将近两个小时。但按照不成文的规定,学生们都要提前50分钟回教室,下午再上2至3节课,课后主科统练,最早4点半放学,晚上连作业带复习,让学生很少在晚上11点以前能睡觉(初三毕业班学生基本都在12点以后上床)。周六、周日不是家教就是补课班、提高班,仅存的那点儿“玩儿”的天性使得他们偷着摸着玩会儿电脑,抢点儿时间打会儿篮球,踢会儿足球,趁父母没下班看会儿电视……但哪样也没玩踏实过,因为一旦让老师或家长发现了,就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

  我的一个学生就曾在他的一篇作文中把他“偷看”电视时的情境和心态作了活灵活现的描述:“眼睛盯着电视画面,手里拿着遥控器,手指虚放在开关按钮上,耳朵听着楼道的脚步声,心中十分忐忑不安。听到门前似乎有动静了,赶快关掉电视机,迅速坐到书桌前,唉!一场虚惊,脚步声是往楼上去的。”孩子们的种种表现可恼?可气?可恨?我看是可怜!可是没办法,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他们不这么“拼搏”,就有可能偏离目前中国“成才”的轨道: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用很多成年人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今后你没个大学文凭,哪个单位要你,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弄得现在的学生们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增加了两个字:郁闷——这是中学生们目前用得频率很高的两个字。

  要说孩子的父母们也实属不易。“越大越操心”是家长们的抱怨。从城市来说,绝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还说得过去,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都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好的环境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家长手中。可是小学毕业升初中,家长的主动权就被大大地削弱了——实行了五六年的“电脑派位”制度今天仍在继续(而且是就近的原则),这样一来孩子上哪一所中学已经不完全是家长能决定得了的。于是私立学校、民办学校应运而生。家长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上所谓的好初中可真是煞费苦心:首先要舍得把多年的积蓄投资教育(据我了解,上自费初中的学生家庭绝大多数是工薪阶层,够“大款”级别的是少数),学费也好,赞助费也罢,不管是一次交清还是分期付款,3年下来最低也在4万元左右。还有一个问题是家长手里攥着钱仍要为选择学校大伤脑筋。于是每年的3~5月份北京(外省市不太清楚)便出现了一景:各民办、私立初中学校展开了抢生源大战,家长们领着孩子奔波于数个学校之间:考察——咨询——报名——考试——打电话或托人问分数(在这以前一般都是脚踩几只船,赶上两所学校同一天考试学生就像赶场似的)——交钱——焦急等待录取;一旦感觉哪儿不满意或者又有了新的目标还要退费——换学校……不进入6月中旬,拿不到录取通知书就消停不下来。作为现在民办学校任教的我,亲眼目睹了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的艰辛,不由得发自内心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的家长容易吗?

  老师们需要理解,我最有切身体会,也就最有发言权。首先从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来讲,学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普通话水平等等,是现在考查教师资格的硬件,而各种考核评比、教学基本功大赛等软任务也像一条条小鞭子不停地在老师们的背后抽打着。但这些还都算不了什么,真正对老师的巨大压力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们的思维、心理、行为的不稳定性,加大了教育难度;其二,中考、高考毕竟仍然起着“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其三,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值过高,尤其是民办学校、私立学校更为明显。有人称今天的教师为“戴着镣铐的舞者”,我觉得很形象。在教育这个大舞台上,绝大多数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累、操心、辛苦、疲劳、担责任……说重了怕学生跳楼,管松了家长不满意;作业留多了学生抱怨负担过重,练习做少了老师又担心学生在成绩上吃亏;组织春游、秋游怕出危险,不组织学生们嫌生活乏味……尤其初三、高三毕业班的老师们,顶着骂名,硬着头皮,牺牲休息时间,拖着疲惫的身体给孩子们“增负”、“加压”,用一句“只要你们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累也值了”来宽慰自己。

  我所在的民办学校按道理说应该是按劳取酬,老师上一节课挣一节课的钱,可是每天下午1点10分以后老师们主动加了一节课,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五科老师自觉排了课表,一周五天每天中午上一科,学校不给报酬(理由是老师们自发、自愿的),老师们干得还挺带劲儿。国家法定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而老师们根本不可能把工作时间控制在8小时以内,何况晚上还有家访、批改作业、做题、接听学生及家长电话等附加工作。难怪我听到有好几位老教师在为自己的儿子张罗对象时,一提到要介绍一位老师,儿子们就像商量过似的都是同一个口气:“您饶了我吧,咱家有您一个老师就够烦的了。”所以,作为老师当得不到理解时心理能平衡吗?

  总之,孩子们需要家长、老师的理解。

  家长们希望得到孩子们的理解。

  老师们则渴望学生和家长的理解。

  谁的要求也不过分,谁都没有错!

  一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

  在各方面都在争取理解,又都感觉不能如愿的情况下,我逐渐意识到,单纯说理解有点儿太空泛了。什么是理解?怎么样才能理解?怎么做才是理解?理解到底包括了哪些涵义?其实各方面都不是十分明确,只不过把“理解”这种呼声当作指责,当作发泄,当作抱怨,当作否定别人、肯定自己的一种借口。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理解”已经进入了一个较深的境界,它包含了解、接纳、宽容及换位思考等等诸多内容,而我认为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了解”,了解对方的想法,了解对方的心理,了解对方的苦衷,了解对方的要求,了解对方的……真正了解了,理解会油然而生。可惜的是,今天的父母们虽然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虽然生活上关怀备至,虽然寄孩子予莫大的希望,但我却要十分肯定地说:家长们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并不了解,而且是越来越不了解了。

  也许在家庭里孩子或者温顺或者叛逆;在学校里或者是努力学习让老师喜欢的好学生,或者是不务正业让老师不愿见的“差生”,但在没有大的冲突的情况下,一般会相安无事,风平浪静,都在正常地上学放学,正常地生活,正常地过每一天。殊不知在这正常的背后是一颗颗年轻的、脆弱的、躁动的、不安分的心,他们贪婪地追逐着时代的潮流,接受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过去曾让成年人谈虎色变的武侠小说、港台影视、美国大片对孩子们的影响早已不在话下,孩子们只要轻点鼠标,信息、新闻、游戏,正面的、负面的,少儿不宜的等等一古脑儿袭来,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搅动着孩子们的心,而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往往被大人们忽视了。我由于当了半辈子的班主任,而且一直被认可为最了解孩子,学生最信任的老师,可是近几年也越来越困惑于与学生的沟通困难。我的儿子曾多次提醒我“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您根本不了解”,我也曾暗暗不服气。当有一天在校友录上看到初二的小孩子们称呼我这个五十多岁的班主任“老关”时;当班里一个看起来还非常幼稚的小男孩告诉我“喜欢班里一个女生,并因此而无心学习”时;当有人告诉我,看到我们年级两个平时表现不错的男女同学站在马路边上接吻时,我不得不承认了:我们真的并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不了解他们心理乃至生理上的迅猛发展。作为父母,作为家长,其实和我有着同样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家长们,放下长辈的尊严,从了解孩子入手,真正了解了,才能达成相互的谅解,在沟通与交流中求大同存小异,也许会收到家长舒心,孩子满意的效果。

  参考我的个案,您也不妨一试。




欢迎致信新书快递广告服务电话:010-62630930-313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