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全市共监测电视、广播、平面和网络媒体广告269775条次,其中涉嫌违法广告977条次,涉嫌违法广告发布率0.36%,比上月升高了0.09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市广告监测中心对北京地区24套电视节目、13套广播节目、17家报纸和11家网站进行了监测,共监测广告209625条次,其中涉嫌违法广告920条次,涉嫌违法率0.44%。

一、广告发布情况

  (一)按媒体分类

   1、全市各类媒体广告发布情况

   2、重点媒体具体监测情况

  (1)电视媒体

  (2)广播媒体

  (3)平面媒体

  (4)网络媒体

  3、重点媒体涉嫌违法量、涉嫌违法率与上月比较

  (二)按行业分类

  1、全市发布涉嫌违法广告的行业情况

  2、全市重点行业广告发布情况媒体分布

  3、重点媒体涉嫌违法广告行业分布

  (1)广播媒体

  (2)平面媒体(取涉嫌违法量排名前5位的行业)

  (3)网络媒体

  4、重点行业违规行为表现统计表

二、广告监测分析

  (一)广告发布情况分析

  本月,广告发布量和涉嫌违法广告量均有上升。广告发布量由上月的168118条次上升至269775条次,增加了101657条次;涉嫌违法量(条次)由448条次上升到977条次,增加了529条次。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涉嫌违法率明显下降,下降了0.41个百分点。

  1、平面媒体涉嫌违法率略有下降,由上个月的0.73%下降到0.7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4个百分点。其中,《法制文萃报》涉嫌违法率为20.67%,高居各平面媒体之首。该媒体广告发布量较少,其中,医疗服务类和人用药品类的广告所占比重较大。由于这两行业的违法问题较多,所以该媒体涉嫌违法率较高,违法情况相对比较严重。另外,《京华时报》和《北京晨报》涉嫌违法广告量仍处于上升状态。总体看来,平面各媒体涉嫌违法率变化方向不一,平面媒体问题仍然严重。

  2、广播媒体涉嫌违法率本月呈现上升趋势,由上个月的0.17%上升到0.28%,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其违法问题出现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违法行业主要集中在人用药品类和保健食品类。随着广告投放量的增加,广播媒体的涉嫌违法量有上升趋势。

  3、电视媒体进步显著,涉嫌违法广告发布量为零

  与上个月相比,医疗服务、人用药品和保健食品这三类行业的涉嫌违法广告量(条次)仍居各行业前列。本月,有些食品类和商品类的涉嫌违法率也上升到行业排名的前10位。这两行业主要指一些非保健食品宣传保健功效和非化妆品、非医疗器械宣称其具有化妆品和医疗器械功效的产品,违反《广告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

  (二)重点提示

  1、随着气候逐渐转暖,减肥类产品的广告也随着女性朋友瘦身需求的升温在各大媒体层出不穷。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保健食品和药品类。本月,中心监测平面媒体共发布保健食品类广告292条次,其中98条次为减肥类产品广告,所占比重达33.56%。然而,98条次减肥广告中,有50条次涉嫌违法,违法比重为51.02%。这些广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夸大宣传;2、使用明星或消费者的形象作宣传,如利用消费者使用前后的形象作对比;3、不切实际的承诺,夸下海口“几天就能减几斤”,“无任何副作用”,“几日见效,永不反弹”。在此,广告监测中心提示广大消费者不要轻信该类广告的宣传内容,建议消费者采取更加健康的方式调整膳食结构,加强运动,科学减肥。同时,也希望各媒体在审查此类广告时,严格把关,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2、近日,“今年中考、高考考什么?”,“108位阅卷专家狂猜2006年高、中考试题”等粗体大字横跨在一些平面媒体的整个版面。这些广告词主要是为了宣传一本名为《试题猜想》的图书。其广告中主要宣称该书的编写者有多年高考命题经验,并用大篇幅对多位编写者的级别、经历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随着中、高考的步步临近,对广大学生、家长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广告更加吸引人。据悉,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过去任何时间,都没有委派或同意任何专家顾问或研究员参加此类活动,今后也不会委派或同意任何专家顾问或研究员参加此类活动。因此,此类广告涉嫌误导消费者,违反《广告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在此,广告监测中心提醒考生及家长不要轻信广告中宣传的所谓高考命题“专家”、“顾问”、“研究员”等对高考命题的分析猜想,避免经济损失,更不要因此影响中、高考考生的正常发挥。

  3、随着“五一”黄金周的临近,根据以往的惯例,各种旅游、商品促销类广告的发布量将会增大,此类广告容易出现广告承诺与实际提供服务不相符的问题。对此,广告发布单位要加强广告内容审查和相关资格证明文件的审查,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智消费,多问为什么,并保留好消费凭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一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北京市广告监测中心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