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挫折到悲剧--患者海明威的故事 |
---|
1954年,美国作家海明威以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这样说道:"他忠实、勇敢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艰辛和危难"。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海明威及其作品。如果你比较了解海明威的话,那么在观察他的时候你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呢?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一个以最简洁明了、干脆利索的方式使用英语的人?一个"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击败的"硬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们今天要选择一个特殊的角度--我们要观察的是一个作为"患者"的海明威。 1961年7月,海明威因对自己才思枯竭和饱受疾病的折磨感到绝望而自杀,他把猎枪伸进嘴里,然后扣动了扳机。这是一种非常"男子汉"的自杀方式,以至于那支双管猎枪都被人们当成是一个"男子汉"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的象征。据说,海明威无法忍受病痛使他"丧失尊严",他要以自杀的方式来与疾病作最后的搏斗,并以此来维护自己那种"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击败"的男子汉的"尊严"。 海明威自杀的真实动机始终是一个谜,他自己对这一行为的解释并不足以使人信服。不久前一本新的海明威的传记出版,人们才得以窥见这个谜团的冰山一角。这本传记的作者肯尼思·林在书中明确指出,海明威在其成年后的很长时间里都被我们今天所说的ED(勃起功能障碍)所困扰,他与几任妻子的关系和他相当一部分的家庭生活都受到这一疾病的严重影响,ED造成的强烈的心灵痛楚更是导致他最终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很多了解一些海明威或者他的作品的人对这样的结论都不会感到吃惊。他的生平和作品中有很多东西可以验证这一结论。记得当年读海明威小说,我很喜欢他的《太阳照常升起》等一些早期作品,它们的题材、形式和风格,人物、情节和思想都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而他的晚期作品比如《老人与海》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夸张、矫饰和做作,这种"失真"的风格曾让我感到非常困惑。但是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老人与海》所展现的这种风格正是海明威所谓"传奇生活"的真实写照。 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和ED对他的影响息息相关--ED首先扭曲了他的人格,继而又把这种人格的扭曲带入了他的行为和创作,直至彻底毁灭了他的生活。 可以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生活的一个象征,而那位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孤独地与环境和自我苦苦搏斗的老渔夫无疑就是海明威自己。海明威曾经与谈论过他ED问题的另一位知名作家在公开场合大打出手,对他来说,ED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为了逃避这一疾病对他毁灭性的打击、逃避在现实生活中严重的挫折感、逃避他在现实生活中对家庭、婚姻和妻子的责任,他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与现实世界没有任何关联的"大海",以在其中的斗争、胜利和荣耀来慰藉自己焦灼的心灵。可悲的是,这一切努力还是不足以拯救现实生活中的海明威,最终他还是走向了毁灭。 这是一个ED造成的悲剧,它是海明威个人的,更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有人会因为ED而自杀--我们不会认为ED使我们丧失了尊严,我们不会觉得ED可以摧毁我们的生活,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足够的机会获得帮助,我们还有足够的手段战胜ED,而在海明威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海明威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讲述了一个典型的"迷惘的一代"的故事:一对青年男女彼此默默相爱却始终无法走到一起,最后,两个人在漫长的分别和漂泊后终于重逢。在出租车上,汽车起动的一霎那,女孩的身体向后一仰,头靠在了男孩的肩上。这时候她说:"我们要是能在一起该有多好!"男孩回答:"这么想想不也是挺好吗?" 我们假设海明威生活在今天,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出了问题,这个问题虽然给他带来了困扰,但是他非常清楚一切都是可以解决的。于是在一个上午,他来到了一家医院,坦然地坐到医生面前,向医生讲述了自己的病情,而这位医生以关注的目光面对着他……那么,一切又将会是怎么样呢?…… 他的猎枪恐怕永远只会用来打猎了。 对海明威自己,对所有热爱他的人,"这么想想不也是挺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