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远山的呼唤
“绿色中国行”云南之旅札记

张玉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

 

  7月16日下午,我们刚到昆明,一位农业专家即向我们介绍:云南是“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在后来的几天走访里我们充分理解了专家介绍时所用的这几个词,也看到了人们改变这种现状的迫切要求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对争议颇多的生态保护问题也有所体会。
 
   在去往澜沧县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因为水土流失,颜色比“黄河”还黄的河(附照片01)。一路上,屡次看到一些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上,种着玉米,而砍伐树木的痕迹犹存。

  科技肩负重任
 

  面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生态保护的严峻要求之间的矛盾,科技一直被期望能够缓解和消除这种生产与保护间的宿怨。云南省省长徐荣凯曾在云南省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科技攻关,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走访中,我们也深切感受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对科技的急切需要。依靠科技,清洁、高效生产成为云南人们发展的希望。
 
  “科技,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科学技术!”7月18日下午,我们走访了思茅市澜沧县的一个村庄,在询问村庄的村长,现在最需要什么的时候,得到了上述回答。退耕还林后,这个村庄正计划改种其他作物以维持生计,在改种过程中,他们遇到了生态、生产的问题,他们也意识到了科技的重要.
 
  云南丰富的林业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巨大潜力,人工林则是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方式。人工林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一直备受争议。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就桉树林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争论一直无法平息,"桉树问题"在云南也成为颇有争议的话题。在这个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漩涡中,需要科技来平衡矛盾双方.很多学者、专家提出,科学经营可避免"桉树问题",即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桉树林创造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保护目的.基于实现科学经营的目的,金光集团在云南省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筹建了研发中心科技在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中被赋予重任,扮演着化解矛盾、创造双赢的重要角色。
 
  有效利用科技是一种自主创新过程
 
  科技的引入,给云南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给云南的生态保护带来了更大的保障。然而云南是个地形气候十分复杂的地方,有着自身独特的地形地貌,并因此形成独特的气候特征。科技的应用往往是一种创造和创新的过程,这对云南省的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靠科技来平衡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在更大程度上要求着科技人员具有创造能力,能够很好的将高科技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2005年,云南澄江县抚仙湖建设经营性人工湿地净化技术试验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并进一步将此项经营性人工湿地技术推广到九大高原湖泊。云南省研究并推广的人工湿地技术通过栽种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在有效净化污水的同时又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人工湿地技术一直存在着成本过高收益过小的难题,但云南省科技人员有效地将科技与当地独特的生态特征结合,利用科技,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取得双赢的局面。人工湿地技术在云南的成功应用的过程也是科技人员结合本地特征,发挥科技创新的能力,促使新技术有效服务本地的过程。
 
  云南被誉为“ 植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拥有许多在遗传育种上具有很高价值的野生物种资源,这些物种的保护甚至是抢救工作,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工作。2005年,云南省科技人员经过努力,在岩白菜的引种驯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成功抢救了这一濒危珍稀药用植物。从2002年起,云南省科技人员即着手实施大量实地调查、采集工作和大量人工栽培试验,最终寻求到拯救岩白菜的有效方法。拯救岩白菜的过程就是科技人员依靠科学方法,对当地岩白菜种植方法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因此,在云南省发展中,科技手段能否成功运用,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自主创新能力。

  云南这样有着极特殊生态环境的地区,科技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科技的有效应用不仅包括先进科技的引入,更是要求科技人员结合云南当地特殊环境,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让科技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服务。只有如此,才能利用科技成功开拓经济前进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北京学生-张玉良和陈宵英
守得青山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05级硕士 陈霄英
 
  云南不缺少绿色,百分之五十的森林覆盖率,其植物种类名列全国榜首,拥有“植物王国”、“药物宝库”的美誉。
 
  站在云南的任意一个山头,放眼望去,巨树蓊郁,芳草连天,奇花层叠,洗尽俗尘,使人赏心悦目,心体欢畅。不禁感慨这里真是备受上天眷顾,造就了这样的绿色美景。
 
  蓊蓊郁郁的山野正应合了我对此次“绿色中国行”的心理准备――大山、森林、河流、村落,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而我来云南的第一天,云南林科院研究员张荣贵告诉我,云南的特点其实为另外八个字:“边疆、民族、贫困、山区”,构成了云南“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
 
  本着一种使命感,我开始关注这里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云南一路走来,经常会看到老妇或孩童负柴归来,颇有一种田园美的气息。走进农户的家里,发现户户院中都搭有柴房,胳膊般粗的枝柴整齐地堆成了两米高,棕褐色的干柴与周围的绿显得格格不入,让人触目惊心。问这家的住户一般多长时间上山砍一次柴,他们回答得很轻松:“也就一星期两三次吧。”
 
  俗语有云“守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云南是典型的森林资源大省。有的是山,有的是树,家家户户都烧柴,真的是“不怕没柴烧”呵。
 
  问砍树有什么坏处,这里的小学生都会说:“会引发泥石流啊。”的确,我们在云南呆的一个星期中有六天都是天空阴霾,细雨绵绵,有一次在澜沧江边还看见了刚刚滑坡的岸堤,盘山路边经常会见到从一旁山体滑下的红土和树木,为行车平添了不少惊险。
 
  在来云南之前,我恶补了一下相关森林方面的知识。知道了有专门为烧柴而设定的薪炭林。薪炭林是这样定义的,它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的乔木林和灌木林,是一种见效快的再生能源。通常多选择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萌芽力强、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耐樵采、燃值高的树种进行营造和种植。
 
  问当地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你们是如何规划薪炭林的,他们根本没有薪炭林这一概念。问老百姓,你们去哪里砍柴呢?答曰,每个村都有规划的一片林地,去那里砍柴。那砍柴有什么规定吗?答曰没有。
 
  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片茂密的森林,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被一把又一把的砍柴刀削成了平地,这里家家户户都烧柴,他们并不是选择一般的低矮灌木作为柴火,而是将已经长成的乔木甚至连主干也砍了下来!我不能想象,在看似一片绿的山头,会隐藏着多少棵滴血的树木,又有多少土地的血液在悄悄流失。从飞机上看,有刀耕火种的痕迹,红红的一片裸露,像人撕裂的伤口,鲜血欲滴。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一直在痛心这个问题,思索着该如何呼吁减少砍伐,保护云南珍贵的林业资源,得知我这一想法后,我们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金光集团云南事业区的工作人员一语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对于本地人来说,让他们保持生态,保护环境,是不公平的,他有什么义务要这么做?他们不吃不喝保护好了,让吃饱喝足了的城里人来看吗?他们能得到些什么?如果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你说他们保护还有什么意义?”
 
  澜沧县的陈副县长告诉我们,他曾去过云南的一个山庄,那里一百户人家中只有六户有瓦房,其它的全为茅草屋。有一户人有一个大人三个小孩四口人,挤在一个不足7平方米、不遮风雨的茅草房里,屋里只有一口锅,一张床,整个家当连五十元都不值,一家四口的年收入仅有250元,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而这样的情况还不在少数,据统计,云南省有262.3万绝对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平均每五个农民中就有一个贫困人口。
 
  我不禁反思,自己不停地挑云南生态保护的刺儿,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对此我能做些什么呢?我是否应当降低环保的标准呢? 随行的黄主任曾说:“环保环保,首先要以人为本,人都保不了,怎么有能力保环境呢?”这真是一个崭新的观点!守得青山在,不是要“不愁没柴烧”,也并不是要“靠山吃山”,而是要学会有取有舍,发展与保护并重。
 
  要说环境保护,最彻底的保护就是不要人的存在,一切自然生息,就不需要保护了,但既然人存在,就需要有生存的空间,这并不表明人与环境是个矛盾,相反,生态环境要保护,但也不能无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他们才是生态中最需要保护的关键所在。“留得青山在,就是没人影”,这不是环保的最终目的。而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也不现实,发展经济,消耗能源是无法避免的。最主要的是如何让二者和谐起来。这是相关政府亟需解决的事情。
 
  令人欣慰的是,这里已经开始重视林业保护,采访中的领导和百姓都说,云南的绿色经历了由多到少,又由少到多的过程。近年来,全省年平均总生长率为4.28%,全省年均总消耗率为3.57%,云南森林的生长量已经大于消耗量。在森林面积增加的同时,云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比往年有了大的提升。澜沧县的领导在与我们座谈时也谈到,他们在引进实施项目中,已充分考虑与生态、自然环境相结合,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行。希望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了,才会留得青山常在。
 
 
绿色的平民正义
        —一个普通大学生眼中的金光集团
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032班 刘陶根
 
  金色十月,本来是个十分美丽的季节,但是随着一篇名为《印尼金光集团遭遇“慈善和公益”质疑》的文章在网上的广为流传,金光风云再起,这次被批评有了一些新的主题:“漠视员工权益”、“以慈善和公益来骗取社会误认”、“蔑视环评”,“本地化策略用心险恶”等,甚至是一个用来赞助NGO年会的循环再生纸纸袋也惨遭讥讽。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就将以我自己与金光集团APP的事情做一个描述,试图在这片环保声浪中添加一点绿色的平民主义。

  企业文化和谐向上,漠视员工利益无从说起
 
  2006年7月,我与来自天南海北六所大学林学和环境专业的同学们一起,抱着对刚趋于平缓的金光风波的好奇,我们一行39人到达海南,在金光集团APP中国林务实习三周。
 
  我们所看到的也是最真实的企业文化,MBOS(奥林匹克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像霍金的宇宙一样震撼着每个年轻的心,这里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绿色相连,同时公司也给每个员工足够的发展空间,看到企业在内部管理上的规范和透明,看到一个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当然我们也看到企业为员工举行的生日聚会,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一起相聚假日海滩,看到的是企业的人文关怀。一群热血青年,短短数十日,交天下挚友,识名企风采;方明科技之魅力,折服规模之经济;明事理于沟通,辩是非于当代。
 
  时至今日还能记起一个外籍高层给我们说的话“open mind and study,from a benchmarking to a benchmark(开放观念,学习,争取从学习榜样到成为榜样)”,在这个不断学习,不断改进,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中,始终盛行着公开、公正,不知道今天的“漠视员工利益”之说是不是有点无风起浪?

  慈善和公益是细处的良知、是对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庄严承诺
 
  最近看到不少有关金光捐助办学的新闻,我也有幸与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的金光集团的杨建初经理相熟,我所看到的是金光集团所坚持不懈的对助学的努力和对环境事业的责任,我所看到的是金光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助学,杨经理经常说:“是金光这个平台让我能够去帮助更多的人”,一个山里的孩子因为大山或者贫困而不能走出来,那么我们就选择把世界的精彩送进大山。一个企业如果选择盈利无可厚非,如果一个企业选择慈善但是这却被人所诟病,对此我不敢苟同,公益的投资至少是在填补社会责任的空白,至少是在公正的天平上加上了一个可贵的砝码,在这里一滴泪水与一刻珍珠同样可贵。

  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在工业反哺农业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现代化林区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单一林区农业的改善是有益的,对于提高林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益的,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在城镇化的进程上是有益的,这种模式在广大宜林地区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金海浆厂年产纸浆100万吨,但金光集团不惜花费20多亿巨资建设污染处理设备,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我看过污水终端的各项数据,都小于排放标准,有的能低于标准十几倍,对于我看见处理结果我是放心的。对于大气、对于固体方面的影响也得到了很好的处置。
 
  如果说这不算社会责任,那么请问阁下对社会责任又是如何理解呢?有些责任是需要做而不需要宣传的,有些宣传也不一定就显得体现了社会责任吧!
 
  是不是利用舆论去组织一个所谓的公益计划去营销自己的文字?是不是游荡于祖国南北,以笔作枪,简单的单纯的去伤害一些社会正义呢?鲁迅先生荷戟独彷徨,是在迎接黑暗中的光明;我不知道有人简单效仿是不是只想掀起社会舆论的一片风尘?
 
  金光的责任是什么,我在当时的笔记上是这么说的“是细处的良知,是自我的要求,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主动关怀,是对国家法律的主动遵守,是对中国当代国情的主动适应,是社会自然的庄严承诺”。

  充分理解国家林业政策,真正理解和谐与发展的联系
 
  我们国家林种共分5种,它们是:“薪炭林、防护林、特殊用途林、经济林、用材林”,而金光的桉树林都属于用材林,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用材林不担负着保护、保留生态多样性的任务。我们曾经在海南岛的多个林场考察过,桉树林下依然是有其他生物的,大片纯林在海南整体的林业架构中并不构成主体威胁,我们还是随处可见别的树种,这也是金光社会责任的体现;所以国家实行林种划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也落到了生态公益林上,所以有人担心有一天南方全部是桉树,北方全部是杨树的担忧是毫无根据的,防护林和特殊用途林在中国的主体地位无可撼动,国家政策也没有在生态林向用材林转化的松动。但是如果一片林区被划为用材林,而我们过分的去干涉用材林的砍伐是不是有些过分?
 
  林业是社会属性的产业,我国目前的林业政策是“东扩、西治、南用、北休”,作为南部的云南、海南的用材林划分毫不过分。我们老师说过有人的地方环境必然会有影响,那么我们凭什么反对云南人民发展的美好愿望,让云南人民背负贫困去保护生物多样性呢?而我更认为贫困正是生态的最大杀手,金光在云南的林业产业化带给云南人民的绝对是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现代林业的进入至少带来思想的冲击,是当今世界的先进科技的春风,是和谐与发展的一种现实诠释。

  环境影响评价稍显滞后,森林认证快步前行

  我在实习期间,与做环境评价的人员有接触,金光的人造林目前不但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还正在积极进行FSC森林认证,而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在国际上通行的森林认证在国内不到十家,而金光就是比较早开始的一家。

  《质疑》一文的作者在文中提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五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列》第九条等相关法律规定,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在开工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不知道作者知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在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而金光集团在2002年就签署完用地协议并开始造林,所以在相关的环境评价方面可能稍显滞后,但是而后金光集团APP委托中晟公司对云南桉树工业原料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错过的可以补救,这种持续的改进不正是中国改革近几十年来的摸索精神体现吗?
 
  年少时候看到同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生无限向往,2006年在海南的一次面朝林海同样震撼心灵,随着北岛、海子的声音渐渐平静,今天我们走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时代,然而正义不因此消失,相反我们一个个平民的良心最终会构筑社会公正的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