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故事:LaserJet 1000延续百万之梦 |
---|
1、市场第一的困惑 中国激光打印机市场上最叫座的品牌是惠普,惠普产品系列中卖的最火的是低端,惠普低端激打产品在中国发轫于1995年,其时的代表是LaserJet 4L。 实际上,4L的研发早在1993年就开始了,惠普当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直指中国市场,在这块潜力巨大的东方宝地扎下根,做好先手布局。现在返过头来看历史,4L的布局的确很成功,但接下来的5L则没有走好。因为过于强调和全球市场的同步,1996年上市的5L在中国严重水土不服,仅仅露了两个多月的脸,就主动退出中国,因为惠普更看重中国市场的期货价值,而非小打小闹的短期行为。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97年为中国市场度身定做的LaserJet 6L大获成功。6L究竟有多成功,有两组数字可窥一斑:其一是存量价值,在进入中国市场四年后的2001年,6L的总销量达到了100万台;其二是流量坐标,在迄今为止的四年间,惠普6L在同类桌面激打市场占有率平均每个季度达到68%,在个别时期甚至突破90%。 有这两个数字垫底,惠普老将郭越很兴奋。作为商用外设产品部的市场部经理,郭越参与了从4L到6L的全部工作,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评议、从市场营销到客户服务,用郭的话说,LaserJet 6L简直就是个奇迹,因为在四年中6L的价格没变、配置没变、营销策略没变,却在新陈代谢极为迅速的IT市场上稳稳做了四年的老大,“恐怕也只有Intel的芯片和Microsoft的操作系统能做到这点”。 但在兴奋背后,郭越总感到隐隐的困惑与不安。这种感觉从1999年开始,越来越强烈。郭越一向推崇整体营销理念,认为健康的市场应该遵循正常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在波浪式的前进中逐层无缝递进,而不是生硬割裂的大步上台阶。用这种眼光看,6L火的时间实在有些太长了,而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环境却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什么郭越当时还说不清楚,但很多表象已经清清楚楚地摆在了面前,比如操作系统从DOS到Windows的变迁、办公软件从WPS到Office的升级、中国宏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力的不断增强…… 股市中有句话叫“大行情在绝望中产生,在彷徨中成长,在欢呼声中结束”,对于惠普激光打印机来说,6L这一波大行情崛起于5L的失败,迅速成长并迎来长达四年的欢呼,应该结束了吗? 2、调查之后的结论 从收入利润到市场势能,6L为中国惠普和全球惠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继续运作还是谋新发展?郭越和他的同事刘智一直在问自己,继续需要理由吗?结束不需要理由吗?升级的目标市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轮廓?既然每个问题都需要给出充足的理由,所以惠普开始着手市场调查。 传统上,惠普象很多外企一样重视市场调查,其一手数据主要来自于外包的专业调查公司,惠普会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中充当指导员的角色;其二手数据则来自IDC等国际权威市场调查机构的分析报告。 2000年伊始,郭越和刘智开始与市场调查公司一起对中国激打用户撒网。撒网的方式五花八门,根据不同的人群、提出不同的问卷、采取不同的程序进行。刘智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场关于激打外形设计的调查,当时发给每位被调查者一张白纸,问题就有一个:“你心目中的激光打印机应该是什么样子?”,要求只有一条:“信想由缰”。 答案收上来以后,惠普综合了大家的意见,造出一个新品塑料模型,再度把被调查者请来观摩,任由大家评头论足、百般刁难,其中甚多真知灼见,现在最新推出的LaserJet 1000中就有很多外形上的改进来源于那次调查,比如从上下进纸改为开放式底盒进纸。 大半年的调查下来,郭越和刘智开始每天没白没黑地看数据报表、分析调查结果,渐渐地两个人心里开始有点谱了,感觉可以为中国激打市场的未来勾勒出较为清晰的线条。 调查得来的第一个结论,中国的激光打印机市场依然潜力巨大,这可以从中国PC装机量和新兴中小企业数量的双重膨胀中一见端倪,随着宏观经济的走势看好,中国对于商用激光打印机的需求还将进一步上升。 调查得来的第二个结论,是中国激打市场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延续“低端特色”。惠普激打在全球卖的最火的是中高端产品,但在90年代的中国市场却是凭借低端的4L、6L风光无限,直觉上中国激打市场应该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向中高端迁移,但调查下来却发现蛮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惠普的激打产品质量很过硬,现在和今后一端时间的激打消费者将以新增客户而非升级客户为主,对于这一部分新增客户而言,低端产品还是最实惠的主要选择。 调查得来的第三个结论,是服务因素已经替代了价格因素成为激打市场的敏感触点。市场发展越成熟,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就越成熟。在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平均价格已经在3000元左右的低端激打对于绝大多数商用消费者而言不算什么,但综合拥有成本已经是每个客户最关心的问题。因为激光打印机一旦出了故障,肯定要送到指定的专业维修点维修,而原厂配件一般都很贵,修一回的费用足有原机价格的几分之一了。所以刘智回忆,不少客户在购买时询问,能否将激光打印机的保修期延长--按照业界默认的行规,原本激打的保修期一直是一年。 调查得来的第四个结论,是用户的运算环境和应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386到P4,现在PC的运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从DOS到Windows,现在用户已经习惯于图形界面的精美;从单机到Internet,用户打印材料从单纯的文本到精度越来越复杂的图文混排。传统的6L,无论从打印页面描述语言、硬件接口还是打印控制方式上都显的有些落伍了。 调查得来的第五个结论,是发掘出一些中国低端激打用户的现实需求。比如打印引擎速度,传统的理念都是将其放置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度量,比如10页/分钟。但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小型办公环境而言,每次的打印页也就一两张、三五页,所以首页的出纸速度就更加现实和重要一些,这一点背后的技术要求是瞬时热熔,降低打印机的预热时间,技术理念不算新,但实现起来工程难度还挺大。 调查得来的最后成果,是一个令郭越和刘智极为兴奋的信息,那就是虽然6L卖的很好,但用户看中的并非6L本身,而是惠普打印机的品牌号召力和质量保证,恰巧6L是当时市面上最经济适用的产品,于是就选择了6L。这对于惠普一直鼓吹的“我信赖,我选择”不啻为极好的市场注脚,也极大地增强了惠普推陈出新的市场信心。 3、LaserJet 1000:逆市而动的抉择 10月2日,惠普在全球市场发布LaserJet 1000,在惠普内部的产品计划书里,第一行却将China(中国)印得极为醒目,这款号称惠普新一代最经济适用的激光打印机,实际上仍将最大的砝码放在了中国。 为了LaserJet 1000的诞生,郭越没少在中美之间来回穿梭,和老美打交道。不过现在已经与1995年做4L的时候大有不同,那时候是中国这边提一个研发需求,美国那里说“这个我们实现有些困难”;现在是中国这边没开口,美国那里主动问“我还能帮你们做点什么?”--这都是6L的成功带来的直接后果。 有了这层底气,中国惠普可以根据调查得来的结论大刀阔斧地提研发需求,影响总部的研发进程,最终的成果就是最新的LaserJet 1000。 与LaserJet 6L相比,LaserJet 1000的
抛开上述这些具体的技术指标,LaserJet 1000最重要的还有两条:其一,是将保修服务延长到3年;其二,是价格基本维系不变。 这两点挺难的,第一条是开业界风气之先;第二条则是面对着诸家对手的“全线降价”逆市而动。 不过中国惠普倒很有信心,因为“保修服务延长到三年是我们周密计算的结果,是惠普与客户共赢的选择”,而面对对手的降价,郭越表示,“时代已经变了,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现实解读应该是服务为王,而非价格拼争”。 |